中国翻译行业与翻译公司当前问题

发布时间:2016-12-14       浏览次数:9927       文章来源:

翻译公司是一种从事为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等提供各种语言翻译服务的商业机构。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中外经济合作愈来愈广泛,翻译的需求也愈来愈多。翻译公司也随之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国内翻译公司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出现了巨大的翻译市场。中国的注册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翻译从业人员至少达50万,但专业翻译人员只有约6万人,而且往往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少数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政府部门。相比“外译中”,“中译外”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目前缺口高达90%。从规模上看,中国已成为“翻译大国”。预计2006年中国翻译市场总额将达200亿元。

纵观国内外企业各个行业中的佼佼者,我们不难发现,所有成功的案例都不乏共同之处,那就是:一切为客户着想。我们也不难发现,打着这样旗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但是,在这样漂亮外套之下的企业中,有几家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呢?对于翻译行业而言,尤为如此。翻译界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高价钱,不一定换来高质量的稿件。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份满目狼疮,面目全非的译稿对翻译公司,对委托企业带来的何止是经济上的损失,一些无形的难以弥补的声誉上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所以,在译员的选取上我们也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在蜂拥而上,浓妆艳抹的译员大军中,寻找到真正文品如人品的,长期合作的固定合作伙伴。因此而换来的必定是稳定的客户群体。

 

 

国内很多翻译公司的经营规模普遍不大,不少还停留在“夫妻店”、“同学会”的小作坊式状态。国内的翻译公司如果能够拥有50名以上的专职翻译就已经是业界颇具规模的“大公司”了。而通常,每家公司专职的翻译人员只有几个,80%以上的需求要由兼职人员做“替补”。在从事笔译工作的人员中,专职的笔译人员少,兼职的多:有证书的少,大学生多。很多正规的翻译服务公司在抱怨:我们也想找高水平的人才,但一方面不正规公司的低价策略使得我们不得不降低人工——找大学生:另一方面,并不是懂外语的人都可以做翻译,翻译必须经过专业的语言训练,这种高标准的人才很难找,而这类人才似乎又有更好的去处。由此,产生了人才的一种错位。卫嘉说,市场的混乱也就由此而起,本身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就使不少资质更差的人和公司借机“投机”,这样恶性循环致使行业更加低迷。

 

 

根据中国译协的统计显示,以前从事翻译工作的高级翻译人才只有事业单位专业人员评定职称的形式能够界定等级。但是这部分人集中在外事部门、科研高校以及书刊发行单位等,人数在四五万左右,他们主要也是为这些专业机构的工作提供服务。而随着市场对翻译需求的扩大,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已经达到上百万,出现如此庞大和良莠不齐的从业队伍就是缺乏比较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质量是翻译公司生存的根本,是与客户保持长期合作的保障,是公司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支柱,“质量第一”是公司经营的核心思想。

 

 

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8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专业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翻译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成都博雅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