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报:陨落的中国翻译大家杨宪益

发布时间:2009-11-26       浏览次数:2722       文章来源:

英国《独立报》2009年11月25日文章:陨落的翻译大家杨宪益(作者:迪莉娅•达文/Delia Davin)

著名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本周于北京过世,享年93岁。杨先生译著极广,同时也是一个有良知的爱国知识分子,即便在最恶劣的时代里,也保持着智慧、正直和趣味。

杨宪益最为西方所熟知的,是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他和夫人戴乃迭一起,将时间跨度达两千年的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出版。其中最值得记住的作品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选,明朝故事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及伟大的清代小说《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他们翻译的鲁迅作品选也让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再现于英语世界。

杨宪益也将一些西方经典译介给中国读者,包括荷马史诗《伊里亚特》,阿里斯托芬的喜剧,《罗兰之歌》和萧伯纳的戏剧。杨宪益作为一代富于学识和眼界的中国学者,直接和间接地推动了西方中国研究的发展。

杨出生于天津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家庭。其父在杨五岁时过世,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自小受尽宠爱和呵护。他在私塾中接受了大量传统教育,直到12岁时进入教会学校——天津英国新学书院。在老师的建议下,他毕业后负笈牛津,并在那里结识了戴乃迭,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中国文学毕业生。

杨1940年和戴乃迭一起回到中国,在很多知识分子纷纷逃离的战时日据地区教书。他们生活不易,杨的家产流失,授课报酬也很微薄。战后,他们和两个孩子一起,搭舢板沿长江而下到了南京。

新中国建立以后,杨宪益被新政府视作受尊敬的知识分子。但是,他的海外关系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让也让他颇受其苦。五十年代中期,杨宪益被降职。但他和戴乃迭对新的政权仍抱有极大希望,依然敢说敢言。和许多当时的干部一样,他们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六天,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他们何以如此高产。

作为从外文出版社领取薪俸的专家,除了翻译古典名著和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他们也需要承担宣传文学的翻译工作。在业余时间,杨宪益为报纸杂志写了很多西方文学的入门介绍,并翻译西方古典作品。他们也继续以非凡的勇气自由地阅读、思考、讨论,坚持着他们都信奉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

文革期间,杨宪益和戴乃迭被捕入狱。1972年出狱后,杨再度拾起过去的工作。1979年,在文革中精神分裂的儿子自杀,杨戴为此悲恸不已。但是女儿和孙子的成就让他们很自豪。他们也看到出现了越来越多真实的、批评性的作品,并帮助和鼓励了许多年轻作者。作为《中国文学》杂志的编辑,他也发表了一些此类作品的译作。他还发起了英文“熊猫丛书”系列,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

继1940年之后,杨宪益第一次得到机会再度出国,夫妇两人被邀请到欧洲、日本和印度的大学。 他们再次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杨本人也在1985年申请入党并获准。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起开始,戴乃迭的健康逐步恶化。杨宪益一直照顾着她,直至戴1999年离世。杨生命的最后几年在女儿的家中度过,交游依然广泛,说到感兴趣的事他还是兴致勃勃。但他也想念戴乃迭,在纪念妻子的诗中,他写到,“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杨宪益有两个女儿,四个孙子孙女在世。

(编译:朱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