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字幕翻译功能对等理论,涨知识了!

发布时间:2020-06-16       浏览次数:3323       文章来源:网易新闻


【转自网易新闻-作者:笑语千年】原标题: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电影字幕翻译,突出对白的语义和精神

电影电视是现代人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的一种手段。电影往往改编于文学作品,或者是依据剧本拍摄,是通过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来讲述故事,既是文化产品,又是商业产品。

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翻译外国电影作品时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译配解说”,二是“译配字幕”。译配字幕的电影作品更能满足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也能让他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电影作品。所以,电影字幕翻译越来越受到广大电影爱好者的青睐。

电影字幕翻译作为外国电影解说的重要手段,其任务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依照导演和作家的意图,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向本地群众传达最真实可靠的信息。因此,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语言、是以电影为媒介、以电影原文为基础、以译文观众为中心进行的翻译过程。由于两种语言存在很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内容、形式、风格、文化等方面力争做到 “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

功能对等理论由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的尤金·奈达提出的,被看作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 “功能对等”原则的具体含义是:在翻译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功能对等原则关注的不再只是原文、译文,而更加关注译文读者,即读者对译文信息的领悟和反应,力求使译文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与原文读者和原文的关系相一致。译文要求在最大限度上再次呈现语言形式、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相吻合。

尤金·奈达

电影是一种融合画面和声音的艺术,是情节、表演、语言、服装、音乐、风景和剧本的结合。导演把一切结合在一起呈现给观众,观众将会从音效和视觉效果上享受其带来的美,从而被感染。因此电影翻译者要牢记其职责是能够让目的语观众获得美的享受和理解原创的意图。形式与内容发生冲突时,要优先考虑内容,甚至放弃形式。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因此绝对的对等又是很难达到的。电影字幕翻译追求目标语言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欣赏,而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本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及反应与读者相一致,这与电影字幕翻译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形式,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语言再现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艺术再创造,具有口语化、综合性、时间局限性和空间局限性的特点。

源语

由于电影观众的文化层面不同,电影对白常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以便故事情节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和理解。因此字幕翻译中的语言相对来说要更加口语化,以符合译文观众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电影字幕的翻译对于译文观众理解剧情至关重要,对于译者来说,是否能成功有效地进行对白语言转化,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语言风格,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满足译文观众的审美需求等方面都极为重要。

字幕在银幕上停留时间非常短,译文字幕需要配合电影原画面与人物对白同时出现在银幕上,也会受语言声道和视觉通道的限制。如果观众只能依赖电影字幕来理解电影情节的话,字幕必须简洁明快地传递相关信息,能让观众看一遍就懂。如果字幕冗长、晦涩,不仅会影响观看效果,而且译文字幕也不能发挥功效。

电影字幕字数不能太多,过多的字幕会占据太多的银幕空间,对电影画面造成整体视觉效果上的破坏,只能用有限的字数来帮助观众有效地理解电影传递的信息。空间局限性要求将电影的文化信息、艺术意境用有限的文字传达出来,令译文观众也能接受到原文观众所接受到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

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并非语言,而是文化。以《白蛇传说》的字幕翻译为例,这部民间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经道、佛、儒三教的演绎,最后成为以拯救、超度为主题的宗教伦理劝世文学。当代影视作品又对这个传说故事推陈出新,将其中的爱情主题突出和强化,使其具有了宗教、魔幻、民俗等丰富的文化元素。

电影中的英文字幕从西方文化和宗教中借用了一些目的语,采用观众容易理解并接受的概念,来翻译电影中出现的文化载词。其中对中国中医话语体系的化用。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门传统医学。许仙作为医师而济世救人,在瘟疫中借助白素贞的帮助而配制解药,拯救了全城百姓的性命。

这部电影中出现了大量中医特有的词汇,而它的字幕翻译成功地运用“化”的策略,将中国深奥的中医气理学以通俗易懂的英文词表达出来,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完成对中医程序和理念的简化介绍和传播,简单明了的字幕配合故事的进程和图像的演绎,完成了对中国特有文化的理解和传达。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国观众对于许多西方表达或现象了解不够,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就要添加必要的信息,使观众理解电影的内涵。对于电影字幕翻译来说,要想成功地将台词翻译成中文,并让中国人理解,就应该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文化习俗和接受能力。只有让中国观众弄懂影片的内在含义,才是成功的翻译。所以,如果在电影中出现中国观众非常陌生的某个名词或是某种文化现象,不翻译它也不影响观众对于整部电影的理解,这时可以用“增删法”,将这一部分略去不译。

由于字幕具有时空受限性的特点,因而在字幕翻译中务必要使字幕的信息量在观众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就需要翻译语言上的浓缩,使句子表达简洁到位。字幕翻译也许有时不能面面俱到,但因为具有与图像和声音互补的性质,即使在文字表达不明确的情况下,观众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也可以了解大概。

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有时由于字幕受到屏幕宽度限制或者人物语速的影响,在不影响理解电影内容的情况下,译者也会将目的语进行相应的简化,以便更加适应影视作品的呈现,从而达到语言、图像、声音的互补,从而保证观影质量。

在电影字幕翻译的文字转换过程中,译文应该在信息、文化、美学等价值方面与原作对等。既要忠实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译语文化特征、审美情趣,实现原片所具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当与源语的形式和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时,可以借助功能对等理论,不必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而要更加注重内容和语义上的对等。因为形式对等有时会使得对白较长、字幕过多,干扰观众的视觉、阻碍观众对于影片的理解。按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出原对白的语义和精神便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影片《国王的演讲》中曾两次提到过一首绕口令。如果按原文逐字翻译,就会翻译成 “我是一个蓟筛,我有一个筛蓟的筛子和一个未筛过蓟的筛子,因为我是一个蓟筛”。这样的译文会令观众感到费解,影响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因此在翻译时,按照功能对等理论,将其翻译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绕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后,既不影响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又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信息渗透到译文之中。

为了尽可能实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原文和译文的效果等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译、意译、归化或异化等方法处理电影语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在译文电影语言中对原文电影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进行转换或保留,做到文化方面的最大等值。

在《国王的演讲》中,语言治疗师罗格有两次使用英语中的俗语。如果按照直译,应该翻译成 “我的比赛,我的草皮,按我的规则”和 “我的城堡按我的规定办”。直译虽然可以准确再现源语文化,但不符合译语文化特色。运用功能对等原则,寻求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因此在翻译时,将这两句俗语译成: “我的地盘听我的”和 “我的地盘我做主”。既符合原文的语义,又照顾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便于中国观众接受。

当前,有许多影视剧制作过于粗糙,在荧幕上经常看到穿着古代服饰的演员满嘴说着现代社会的腔调和语言,破坏了电影语言的代入功能和文化氛围。《白蛇传说》的中文字幕中极力避免现代汉语中的大白话,力求多用成语与民间俗语,展现人生相遇、相知、相守的不易。而翻译者在字幕翻译过程中,采用“舍象取意”与“舍意取象”的策略,将“金刚护体”翻译成“最大保护屏蔽”,将“金刚咒”翻译成“最大保护咒”,将“金刚连锁”翻译成“最大程度的保护”,舍弃了“金刚”这一物象而保留了坚固的寓意,传达了其核心的文化信息,为电影字幕中传统文化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外国电影的字幕翻译一直是个不容易处理好的难题,为了保证电影的原汁原味,应该在时善于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最大限度地使译文效果接近原文效果,尽量使译文达到表形、达意及传神三统一的效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