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05 浏览次数:3419 文章来源:南方新闻网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锦辉 实习生/吴仲抒 通讯员/肖建喜)中医药走出去,特有词汇怎么翻译?中医药翻译人才如何培养?11月2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吸引了150余名海内外学者参加,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医翻译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探讨中医药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
中医是一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体系,因此一些专业术语难以在西方话语体系中找到对应词语。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李照国表示,中医药走出国门,翻译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多数学者在翻译过程中有一种感受:既需要考虑西方的语言体系,又要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浙江中医药大学德国外教吴狄赫曾参与针灸的翻译工作。他表示,在西方的语言体系中,不存在针灸穴位的术语名称,因此学者只能采用数字与字母编号作为代称。目前,在德国,虽然部分患者已接触针灸等中医基本概念,但想真正理解中医思想,仍有一定距离。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两位学者均给出了解决思路。李照国建议,学者不应只关注西方语言文化思想,更应学习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融合中西。吴狄赫则认为,学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中医理论进行适合裁剪,让更多人清晰认识中医的精髓,更好地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化。
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红表示,中医药人才是推进中医国际化的主力军,高校应进行课程改革,加强中医药学生的英文学习,使得他们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
如今,吴狄赫正在运营一个国际中医在线教育平台,用不同的语言系统介绍中医药文化,每天有千余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会员登录网站,学习正统中医药文化。